简客留学网 留学生活 荷叶母亲,荷叶母亲教学设计一等奖

荷叶母亲,荷叶母亲教学设计一等奖

荷叶母亲

《荷叶·母亲》是冰心所写的一篇散文,通过描写雨中荷叶为红莲遮风挡雨的场景,联想到母亲对自己的呵护与关爱,歌颂了伟大的母爱。 这篇散文让人联想到唐代诗人孟郊的《游子吟》,诗中用朴实的语言描绘了母亲为即将远行的孩子缝制衣物的情景,表达了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和牵挂,与《荷叶·母亲》所表达的主题有异曲同工之妙。 因此,《荷叶·母亲》让我们想到的一首古诗可能是《游子吟》。

荷叶母亲教学设计一等奖

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及课文的特点  《荷叶母亲》选自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,本单元以亲情为主题,歌颂人间浓浓的亲情。

2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目标:①指导学生把握诗文的感情基调,有感情地朗读课文,体会本文感人至深的亲情;借助音乐,提高散文诗的朗读能力。

②培养自主、合作、探究、感悟的学习方式。

  过程与方法目标:①自主、合作、探究的学习方式,让学生对文章有自主的感受、体验和理解。

 ②师生同赏、同析、同悟、同写。

 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:体验人间至爱的亲情,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,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,热爱、亲近文学。

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:能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诗歌,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优美的语言。

(本课语言优美感、情丰富的特点)教学难点:感悟亲情,品读语言,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。

本课为散文诗,在这以前已学过部分诗歌,对诗歌已有了初步的鉴赏能力。

为本课的教学打下了基础。

同时,学生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,有助于理解诗歌的绘画美。

二、说教法和学法教法,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,“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”,学生学习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。

结合本课特点及学生实际,采用以下几种教法。

情景创设法:为学生创设具体的情感氛围,为理解诗歌的情感打下基础。

朗读法:学生朗读与点评相结合(不但和提高了学生的水平,待价而且通过点评培养了朗读欣赏能力。

)讨论法:师生互动,共同讨论,突破重难点。

(积极倡导自主、合作、探究的学习方式 又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、团结合作、勇于创新的精神。

)三:说教学流程  一 创设情景导入,唤起学生的审美需求  用阎维文演唱的《母亲》渲染气氛,出示歌词,拨动学生情感,创设情境。

师:这首歌歌颂了什么?母爱 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一种感情,也最能集中地体现亲情,母爱也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。

提起它,我们的脑子里就会涌现出许多关母爱的语句,请同学们交流搜集的有关母爱的语句。

“羊有跪乳之恩,鸦有反哺之义” “慈母手中线,游子身上衣……  师:是的,一次回眸,一个抚摸,每一个平凡的动作都会牵动为人子女的情思,今天 我们来学习冰心的深情之作——《荷叶母亲》。

(烦闷→不适意→散尽→感动)2、配乐读体会情感的变化:教师泛读一部分,然后指导学生朗读,分角色或男女生(把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沟通起来,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、视觉等器官,使文中所描绘的景和物,所倾吐的情和意,叩击学生的心灵,引起共鸣,让学生在愉悦温馨的学习氛围中提升审美情感的陶冶。

  (二)引导学生对课文一些精彩的语段及词句作赏析、揣摩,体味祖国语言的丰富内涵和无穷魅力  A、在 “雨中荷叶护花”这一极富诗情画意却又感人至深的语段上,引导学生揣摩“比喻、拟人”等修辞手法和“象征”在表情达意上的丰富内涵,品味“倾侧”、“勇敢慈怜”等词表现出一种什么样的情趣。

有意识地引导、点拨,让学生在鉴赏语言的过程中, 提高语言理解能力,深刻体会作品的内蕴美,通过对美的形象的感受,对美的本质的认识,去领悟它所包含的人生意义和美学价值,从而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,培养其高尚的审美情趣。

(学生试写,老师指导)生1:母亲的伞,我是伞下的孩子。

生2:母亲是春雨,我是幼苗。

生3:母亲是挺拔的树,我是树上的果儿。

生4:母亲是灯塔,我是夜航的船儿  …….  课堂小结:冰心的这篇《荷叶 母亲》犹如平静的春水里繁星的倒影,晶莹璀璨,而又耐人寻味。

她以“荷叶”为题,托物抒情,吟唱了一曲母爱的颂歌。

希望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,能够获得一把欣赏研读诗歌的金钥匙。

同时,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,祝天下所有的母亲平安、幸福  板书设计:   四、说板书设计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,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,清晰直观,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,理清文章脉脉络。

以上,我从教材、教法学法、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,我的说课到此结束,谢谢各位评委老师。

版权声明:本网站为非赢利网站,作品与素材版权均归作者所有,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发邮件联系,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,请发送到chengfengseo#gmail.com(#换成@)。
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jancle.com/post/11209.html

TAG:借物喻人团结合作